以滿腔熱情,尋找所愛鄉土的創生可能,何培鈞如何推動地方創生邁向亞洲?
今年7月,何培鈞在南投竹山接待來自韓國的地方創生團隊,因聽聞台灣竹山結合數位科技的地方創生應用經驗,特意遠道而來取經,展開台韓地創交流。台灣地方創生界的啟蒙者、先行者何培鈞,在南投竹山小鎮創業邁入第17年,始終帶著滿腔熱情,致力為所愛的鄉土尋找豐富的創生可能,對於地方創生的未來,他有哪些肺腑之言與願景藍圖?
數據驅動,實踐由下而上的地方創生
「不是說非得留在鄉村,更重要的是要把城市力量帶回鄉鎮,透過城鄉移動活絡每個地方。」雖然台灣土地面積狹小,城鄉落差卻很大。長期從事地方創生的何培鈞認為,縮短城鄉差距的目標需打破「地方創生只能在地方蹲點駐紮」的既定印象,應更積極創造城鄉流動與連結。
疫情讓何培鈞重整腳步,深入思考此命題。他看見實體與數位之間關係,發現地方創生除了「圈地」而創,也有機會運用數位工具實踐,讓竹山經驗出得去、外部資源進得來。
因此,何培鈞提出以「數據驅動」的地方創生,結合區塊鏈、NFT及AI等科技應用,打造亞洲地方創生匯流中心,助力地方創生經驗傳承與合作。
另外,他觀察到近年地方創生面臨的兩大瓶頸為「經驗傳承」與「商模創造」。單點式、以計畫養計畫的創生常態,使地方創生經驗未能有效整理成數據,難以驗證作法、優化策略,也難以催生永續商模,恐流於形式與利益導向。
未來趨勢應朝向鎖定企業ESG需求,結合數據治理成果,為企業提供可視化永續指標決策系統,創造正向供需及源源不絕的城鄉合作,在地方共創雙贏。
「大家常說,地方創生是由下而上的實踐與發展,但什麼是由下而上?」何培鈞認為,必須突破過往以計畫養計畫、高度人力成本及碎片化的創生運作模式,將創生經驗累積、整理、保存,轉化為數據作為決策之本,未來方能長期落實由下而上、系統化的地方創生。
以近年熱門ChatGPT為例,試著對AI提問:「請給我關於南投竹山SDGs目標8(就業與經濟成長)的實踐狀況,五年前與現在有何差別?」接著,AI便可迅速調出各地創生作為與成果。
如此一來,經驗得以更快傳承,能加速創生,不必每次都從零開始。更重要的是,有數據資料就能幫助洞察、建立延續性成果檢視,進而推動決策。
瞄準企業永續需求,打造亞洲地方創生匯流中心
2022年金管會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分階段推動全體上市櫃公司逐步營造ESG永續生態體系。針對企業在即的ESG、SDGs等永續實踐指標需求,何培鈞積極孵化地方新創團隊,打造「以數據為中心的地方創生」,透過量化數據供企業檢視與決策,讓企業資源挹注地方,形成共生雙贏。
以南投竹山為基地,何培鈞開心地宣布,透過「小鎮文創」、「小鎮智能」、「小鎮賦能」及「小鎮風土」的計畫展開,應用區塊鏈、NFT與OPEN AI等技術,協助企業將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引入地方,實現賦能應用。藉助數位工具,進行專案媒合、足跡記錄及決策系統建立。
例如,企業採購禮品,若選擇竹山在地物產,便可根據企業需求,在商品採購、製作時側錄產製履歷,接著記錄在區塊鏈上,以QR Code隨著產品作為憑證報告,為企業提供ESG實績。
數位科技導入不僅能串連台灣場域,未來還能延伸至馬來西亞和日本。何培鈞的目標是將台灣打造為亞洲地方創生的匯流中心,邀請各國參與數據協作與共創。
地方創生,以終為始
從經營民宿、社區營造,到建構地方創生基地,何培鈞認為地方創生終究是「空間、地方、人、議題」四大元素的相集合,是一連串診斷問題、開發項目及投入行動的過程。在南投竹山建構基地平台,他不斷分享各種地方創生方法論,最終啟蒙者要給的建議,仍是心法。
「準備好自己,然後去找到你願意花費一生、義無反顧追尋的題目。」何培鈞不斷強調,要先養活自己,有本事有熱情,再來談地方創生;或許對他而言,地方創生不是遊子的浪漫返鄉,也不是外來者的救贖行動,它更像是自我實現,是為理念而做的冒險旅程。
「沒有資金,就去銀行借貸。沒有市場,就去跑客戶。沒有技術,就去取經學習。只有全力以赴,沒有其他藉口說不。」當年的創業青年如今已是四十不惑的中年創生大叔,儘管何培鈞謙稱自己尚未達到「不惑」境界,但毫無疑惑的是,他依舊擁有回饋鄉土、專注投入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