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詩樺
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入口處,是布農族南安部落所在地。在那裡,有一塊如新月般細長,由拉庫拉庫溪第一道泉水所灌溉的一畝田。地理位置封閉又位於保護區內,還是下方農田水源的灌溉源頭之處,乘著眾人一股「想要守護第一畝田的純淨」之願,促成「玉山瓦拉米」計畫的誕生。
「玉山瓦拉米」,源自玉管處和慈心基金會發起的「109-112年度南安部落-水稻生態有機農業輔導暨培訓計畫」,以及玉山文教基金會、玉山銀行共同參與贊助。透過玉山文教基金會、玉山國家公園、銀川永續農場、花蓮農業改良場、台東大學等資源整合,以及慈心基金會轉作有機的輔導下,集眾人之力將玉山腳下第一畝田逐步轉作有機田。
參與其中的銀川永續農場,其創辦人夫妻檔賴兆炫、梁美智,兩人堪稱花蓮富里鄉的「神鵰俠侶」,一位務實內斂、一位好客大方,從瓦拉米計畫為開頭,說起了做農的故事。
銀川永續農場負責人賴兆炫、梁美智。
「我們的分工就是田裡的事歸我老公管,但離開稻田以後都歸我管啦!」梁美智爽朗的說道。作為「瓦拉米計畫」中協助當地農友轉型有機農作的角色,兩人異口同聲表示,取得農友的信任、提升轉型有機農作意願,是計畫前期最重要也最耗費心力的一步。
當初「瓦拉米計畫」甫舉辦宣導說明會時,現場來了數十位農友,最後僅四位有意願嘗試。儘管當年有機農業的概念並不陌生,但要從理解到實踐,須跨越的門檻實屬不低。首先,慣行農業的思維是田地裡除了稻米,其他都要消除;有機思維則是還原農田的生態系。思維轉換的門檻,多半來自前期投入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以及擔心收入減少等顧慮。
第二道難題,則是自然環境劣勢。賴兆炫表示,「玉山下第一道溪水,水溫是很低的,其實不利灌溉,加上當地本來就是砂質土壤,本身養份較少。計畫的頭兩年,那四位轉型有機農作的農友,收成量只有兩三成。」
過去慣行農業時期,若遇此種保水力、保肥力不好的砂質土壤,需要下夠多肥料幫助生長,但土壤本身吸收力不好,多餘肥料就會間接汙染到水源,這是一害。接著,肥料助長雖快,稻穗也因此容易生病,只好用大量農藥噴灑防治病蟲害,這是二害。再加上灌溉水源水溫低,影響生長早期的植株穗數、穎花數目及成熟穀粒百分比,進而影響收成量,這是三害。
最後,稻穫收入扣除秧苗、肥料、除草劑等開支,經常入不敷出,化學藥劑也嚴重影響農友健康﹐甚至造成拉庫拉庫溪流汙染,形成「種越多、賠越多」的負面循環。因此,如何說服農友改變舊有模式、打破負面循環,以有機農法解決問題,便是夫妻倆面對的挑戰。
全台最大的有機米種植戶,一年種植三百多公頃的有機米。
漫長轉型過程中,也曾遇過有人想放棄。曾有一名農友眼看稻田出現蟲害問題,心急如焚,急著敲梁美智的門,「農友來向你求救時,絕不能雙手一攤,要他們不要管。我們是有責任要陪伴他們走過這段的。」梁美智花了一整天時間溝通、安撫,正好老天來了一場及時雨,延緩農友出門灑農藥的衝動。有趣的是,午後陣雨就這樣連續來了兩三天,最後梁美智承諾有機肥的一半成本由銀川負責,終於撫平農友的不安,熬過前期最不適應的階段,最終迎來豐盛收穫,成功建立起對有機農業的信心。
「農友一定會擔心生計問題,擔憂轉型有機是否收成不好?收入怎麼辦?」於是,在理性層面,賴兆炫與梁美智承諾當地農友,以高出其他地區的收購價創造誘因,吸引農友加入有機行列。而感性層面,則是不辭辛勞陪伴部落農友共謀解方,同時也仰賴慈心基金會安排的陪伴員,在部落長期蹲點,從旁輔導有機農作。
「多虧有慈心的蹲點輔導,加上玉山銀行資助,以優惠價格收購瓦拉米,從輔導、加工、銷售通路每一環資源都能整合,才能讓這個計畫持續運營到現在。」梁美智感激地說。
【延伸閱讀】玉山銀行如何用溫暖的影響力為愛鄉人添柴加火,讓更多的創生者持續走在夢想路上? ▶▶▶
在非常注重人情連結的部落,賴兆炫與梁美智認為,說之以理、動之以情,要雙管齊下加上「日久生情」才能培養出農友的信任。
轉型過程三言兩語道盡,但現實轉型之路絕非一蹴可幾。賴兆炫說,有機稻種到後來,其實連思維都變有機。銀川永續農場於1997年開始種植有機米,至今已二十多年,夫妻倆思考,有機思維從自己這一代播種,也要讓下一代持續深耕,如何扎根有機思維,便是近年銀川永續農場的使命。
因此,2013年起,梁美智辦理第一屆「有機生活營」,像是園遊會一樣,邀請卓樂、卓清、南安等部落的兒童與青少年前來參與,以永續環保以及食農教育為活動核心,透過種樹、插秧等體驗,讓孩童親近土地。
「我們想讓孩子知道,未來不是一定要當農夫,但是當農夫也是很棒的一條路!」梁美智接著熱情的預告,今年有機生活營於9月23號舉行,預估將會有近千人次前來參與,一同展望台灣有機農業的下個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