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改變,地域就會變,土地成為返鄉的理由

山崎亮/日本社區設計大師

文:林讓均

誕生於今日的嬰兒,半數有機會邁入百歲人生,那麼,未來社區會是什麼樣貌?

超高齡社會的人口將橫跨多個世代,如何打造跨齡共居的宜居城市?「不僅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山崎亮定位自己為「不造物的設計師」,2005年創立工作室studio-L,專注於社區設計,解決當地社會問題,特別是日本面臨的超高齡挑戰。此次山崎亮接受《遠見》獨家專訪,暢談「不造物設計」理念。

致力於社區再造的山崎亮(右一),經常親自參與工作坊,傾聽居民心聲。(圖片提供:山崎亮)

社區設計3.0,對應超高齡社會需求

山崎亮將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演化分三階段,每個階段具備其時代意義與相應的社會需求。他指出,日本的社區1.0概念在1960年代興起,當時經濟起飛,郊區大量建設新城鎮,需要新的規劃;社區2.0則約在1990年代,步入經濟泡沫時期,政府集結眾人之力、大量營造公共空間。到2010年代,日本人口開始下滑,此時不再注重社區硬體建設,而更著墨在未來社區圖像。

關注銀髮議題的社企「銀享全球」執行長蔡昕伶觀察,近年日本厚生省陸續提出「在地整體照顧」、「共生社會」政策,也在此時期,山崎亮提倡社區設計3.0理念,兩者互相呼應、相輔相成。她指出,社區設計3.0的關鍵就是集結民眾、照顧所有族群,發展共生社區。

問題是,上述符合3.0概念的「共生社區」,要怎麼長出來?又能解決哪些超高齡挑戰?

山崎亮以2019至2021年參與的「八街市」(Yachimata)社區案為例。八街市位於日本東京東郊的千葉縣,約有七萬人口,高齡人口超過三成,長照機構「風之村」希望進駐,邀請山崎亮團隊進行社區再造。山崎亮觀察到,八街市是典型受到高齡化、少子化衝擊的日本城鎮,該區三所小學整併為一所,許多媽媽早上需將孩子載至社區中心的小學,下課後再接回家。「為何不利用等孩子的空檔,讓媽媽們在社區中做些事情?」同時,山崎亮團隊發現風之村長照機構用地旁有一塊畸零地及可停車的廣場,方便在上下學時段聚集人流。因此,將畸零地發展為咖啡店,成為社區活動中心。

為實驗上述規劃,山崎亮與長照機構、社區等多個團隊一起舉辦幾次快閃咖啡店。也有社區居民主動提案,例如販賣零食的「柑仔店」,孩子來買的時候可順便跟長輩聊聊天,還發展出線上聊天版本,互相陪伴;此外,泰國移民也在此販售泰式餐盒,加深各種背景居民的認識。

山崎亮(右二)相信,與土地、與人建立深度連結,才能打造為韌性十足的社區,孕育永續生命力。(圖片提供:山崎亮)

整合軟硬體、空間動線,加強人際連結

「如果社區中有足夠的互助網絡,就能減少『孤獨死』的問題!」擁有「社會福祉士」認證資格的山崎亮指出,社區設計的目標在於通過軟硬體整合和空間動線規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也是最終極的「不造物設計」。

山崎亮開啟社區設計案,通常經歷四大階段:Interview、WorkShop、Team Building、Action。也就是,與社區居民訪談之後,開辦工作坊確立任務目標,而後組建團隊進行派工,最後全面性地展開行動。就他的經驗,組團到付諸行動的過渡階段會是成敗的關鍵,其中「鄉村型社區一開始較難破冰,但一旦凝聚共識,卻可以行動得比都會型社區更快!」

就算青銀共居,也需為長輩打造「避難所」

就拿近年風行的青銀共居來說,山崎亮強調「不是把長輩和年輕人混在一起就好」,因為他們調查過長輩其實七成時間想獨處或跟同輩人相處,另外三成時間才願意跟年輕世代打交道,「所以,就算是青銀共居,也要為長輩打造一個隱密的『避難所』,與其他人維持有點黏又不太黏的安全距離!」

「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視訊背景的櫥櫃上擺滿手作藝品,都是山崎亮從全球各地蒐羅而來。他相信,與土地、與人建立深度連結,才能將社區打造為韌性十足的搖籃,孕育多世代共存的永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