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應是跨世代參與,從了解地方需求開始,整合資源,鼓勵企業與地方創生團隊合作,攜手前行。
少子化、高齡化、人口外流與地方產業消失,這些都是台灣當前面臨的危機與現實,再加上長期城鄉發展不均,弱化地方發展動能及民眾對地方認同。「因此,地方創生就是要協助地方鄉鎮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創造就業機會,讓年輕人回到故鄉、振興地方。」前國發會主委也是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的陳美伶表示,地方創生是一帖解決人口與區域失衡的有效良方。
持續發展中的地方創生應聚焦全面與整體,重視人口與產業解方。其核心精神強調「以人為本」,找出將人留住的方法,透過挖掘地方文化脈絡與根源,創造或復興城鄉特色產業,讓產業在當地可持續發展,提供就業機會,進一步讓人口回流。
地方創生必須是全民共創
這幾年,陳美伶走遍各地,見證許多熱血有志之士努力翻轉鄉鎮。然而,她發現,許多人對地方創生的誤解成為推動上的挑戰。例如,地方創生仍被貼上與「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計畫」等相似標籤,影響積極參與意願。還有許多人誤以為地方創生僅是青年返鄉課題。
她強調,地方創生必須是全齡共創,老中青三代需共同努力,解決國家社會問題。她鼓勵55歲到70歲這一代人參與,因為他們是經驗最豐富、財力最雄厚的一群。無論是傳承經驗、技術或人脈,唯有世代合作才能為地方創生注入不同活力。
與《遠見》民調合作的「地方創生體檢報告」中發現,「人才」是地方創生團隊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陳美伶表示,台灣現在到處都在缺人才,地方創生團隊也不例外。她鼓勵想要投入地方創生的人不一定要創業,也可以加入與自己理念相同的創生團隊,發揮自身優勢與能力,共同協力推動地方發展。
與企業共創ESG新思維
作為地方創生的支持者與串連者,陳美伶在陪伴過程中發現,團隊常面臨現金周轉困境。為協助他們穩定經營並提供財務資源支持,特別與玉山銀行共同推出「地方創生多元融資方案」。打破傳統金融限制,根據團隊成長歷程、經營模式及資金用途,量身打造專屬融資方案。
陳美伶表示,「目前已有20案媒合,這樣的融資方式能真正解決創生夥伴的痛點。此外,玉山銀行與地方創生夥伴合作,讓地方特色產品上架至員工福利網,又或在《Smile玉山雙月刊》刊登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曝光度,為創生品牌提供更多被看見的舞台。」
至於地方創生的下一步,是與企業聯手。「過去幾年,地方創生團隊透過交流見學已形成良好凝聚力與共好圈,接下來應打破同溫層,將企業納入,建立共好夥伴關係。」陳美伶強調,隨著2023年資本額20億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開始提交ESG永續報告書,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也是地方創生的本質。若企業與團隊成為策略夥伴,則可更有效實踐ESG社會責任,共同創造雙贏。
地方創生需要長時間經營投入與不斷溝通,對於想投入地方創生的人,陳美伶建議:「最重要的是了解地方,思考當前地方需求是什麼,接著盤點自身擁有的資源,進而創造屬於地方特有的產業與品牌,才能為地方創造更好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