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田到餐桌一起來!瓦拉米十年創造共生經濟新生態

銀川永續農場

文:許玲瑋

小魚回來了!在銀川永續農場、玉山銀行與慈心基金會的十年攜手努力下,消失多年的瀕危物種「菊池氏細鯽」再次現身。於2014年啟動的玉山瓦拉米計畫,如何翻轉農業與生態,為地方創造雙重奇蹟?

「玉山瓦拉米」源自南安部落的水稻生態有機農業輔導暨培訓計畫,而瓦拉米在布農族語的意思是「一起來、跟著來」,以此命名表達共同重視生態保育的意涵。

從消除到還原,引導在地農民重塑思維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的銀川永續農場自2014年起參與計畫。創辦人賴兆炫與梁美智夫妻檔負責協助當地農民轉型有機農作。然而,投入有機農作所需的時間與資金往往令人卻步,也面臨著自然環境的挑戰。

銀川永續農場協助農民在農田與生態之間找到雙贏。

轉型初期另一個困難是,周圍農田仍使用化學農藥,因此收成不理想,甚至零收成。透過銀川永續農場與玉山銀行的保價收購機制,參與轉型的農民得以保持穩定收入,提升參與意願。

這種做法不僅有助提升有機稻米產量,更增強在地農業的可持續性。最終,銀川永續農場成為全台最大的有機米生產者,並擁有專用有機碾米廠。

多方資源整合投入,讓環境與社會效益雙重提升

玉山銀行除了提供保價收購機制外,更運用企業資源,從行銷包裝到通路露出,實際為後續推廣盡心力,有效解決農民在銷售方面的後顧之憂。慈心基金會引入讓自然回歸農田的解決方案,進行棲地營造與生態維護,結合在地布農族生態智慧與傳統知識,改善南安水稻田環境,讓玉山瓦拉米計畫順利推行。銀川不僅提供技術支持,還在農民遇到困難時屢屢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隨著時間推進,越來越多家庭加入此計畫,部落農民思維也逐漸轉變,開始重視生態保護。目前部落裡有9戶家庭,約36公頃面積一起投入玉山瓦拉米計畫。透過計畫,不僅改善原鄉部落生計,更讓瀕危的台灣特有種動植物如「菊池氏細鯽」重現蹤跡。

農業經營並非單純的經濟活動,文化差異與農民生活方式也影響其發展。賴兆炫指出:「重點不在於輔導規模,而在於過程中建立的信任與合作。」

經過十年努力,玉山瓦拉米計畫已成功減少2,655公斤農藥使用。在農民的自主生態調查中,記錄到超過10種保育類及瀕危物種的回歸。在2024年,更是榮獲「台灣生物多樣性獎」金獎,肯定此計劃在生態保育和社會責任方面的努力。

長腳蛛穿梭於稻浪,這就是有機的指標。

從教育扎根做起,同步開發新的米產品

為延續有機理念,銀川透過食農教育將其傳遞給下一代。2013年,銀川舉辦首屆「有機生活營」,邀請卓樂、卓清、南安等部落孩童參加。此計畫由梁美智發起,旨在培育在地有機農業人才,至今已持續多年,每年吸引約700至900名花蓮地區國中小學生們參與,讓孩子們從小接觸農業,並培養對土地與環境的熱愛。

透過實際田間體驗,孩子們學習從插秧到收成,了解有機農業的價值。回家後與父母分享所學,以影響整個家庭的消費選擇,建立對土地的情感,成為未來有機支持者。梁美智強調,消費者的支持對有機農業發展至關重要。

隨著飲食習慣改變,近年來銀川也開始探索米的多元應用。梁美智提到,面對米食消費量下降,他們決定將有機米加工成米麵、米粉等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此轉變不僅拓展產品線,也帶來新商機。經過多次試驗,銀川成功推出以有機米為原料的「米麵」,在台灣市場獲得廣大迴響,更逐步成功打入海外市場,再次扭轉逆勢創新重生。

在這片土地留下自然

玉山瓦拉米計畫本著企業社會責任,透過農業貢獻於生態保護與部落發展。而在縱谷實現有機夢的銀川,也為當地產業與生態環境帶來正向影響。漫步於花蓮富里的阡陌,橙瓢蟲與長腳蛛穿梭於稻浪中,熱情迎接。賴兆炫說:「這就是有機的指標,因為沒有農藥,他們才住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