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色大門用科技翻轉社福困境,串接各方資源,讓長輩送餐服務共創共好

銀色大門

文:游姿穎

老人送餐服務,如何更有溫度?2019年由三位大學生創立的「銀色大門」送餐平台,用科技填補長照服務的不足與痛點,透過創新整合資源突破限制,更與企業ESG結合,以商業模式翻轉公益,打造出不一樣的銀髮商機。

打開「銀色大門」官方LINE帳號,乾淨簡潔的介面,除了可以為長輩訂餐,也能串接供餐與送餐的夥伴,甚至提供企業ESG服務,幾個欄位就充分說明「銀色大門老人送餐平台」正在做的事。

今年是銀色大門成立的第五年,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孫士姍說,從2019成立至今,銀色大門服務人次共有152萬人,並與39間社福機構合作,送餐足跡遍佈全台11個縣市,營業額也從50萬翻升至700萬,獲利來到正成長。

對一個從嘉義開始的地方創生團隊來說,5年就有這樣的成果,實屬不易。「以科技串連全台老人送餐」的起心動念,來自孫士姍大四時到中華聖母基金會擔任送餐志工期間,所看見的老人送餐痛點。

為獨居長者解決送餐痛點

她回憶:「除了送餐人力短缺,經常需要臨時調派人手,又或是飯盒無法符合長輩生理與健康的需求,加上當時都是紙本作業,志工每月要交回一大疊紙本回報送餐情況,讓社福單位核銷請款,甚是麻煩,當時就萌生了一個想法:難道沒有更好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送餐不只是送到手上就好,也應該要成為定時定點關心長輩狀況的管道。「我在當志工的時候,就曾經在送餐時發現長輩在家裡昏迷,幸好緊急送醫才撿回一命。」也因此,這些經歷成為孫士姍創業的動力,她與兩位夥伴將第一線遇到的所有問題,統整、歸納並系統化整理各個流程,之後透過地方創生輔導團隊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的介紹,認識現在銀色大門的資訊長黃竣彥,正式將送餐平台開發出來,從App一路進化到LINE,不斷依照需求優化,透過數位平台逐步建立起銀色大門的永續商業模式。

用科技整合資源,開創一條龍服務

目前銀色大門送餐平台主要服務對象,除了社福機構,也有子女為長輩送餐的自費客群。孫士姍在電腦螢幕上打開管理後台檢視,她說:「我們會先媒合該地區的送餐大使(送餐員)、長輩住家附近的餐飲店及社區據點,然後提供每個社福單位一組後台管理帳號密碼,讓他們可以自己進去操作,透過與送餐大使的App連動,人力調度可以更具彈性,也能即時追蹤定位送餐狀況,更重要的是,後台系統也能一鍵下載核銷報表資料,大大減少社工人力與時間成本。」

除了利用科技解決送餐效率問題,安排送餐前也會依照長輩健康需求請營養師提供餐點建議,送餐大使也會拍攝菜色、將長輩狀況拍照回傳,讓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安心。面對送餐人力不足的痛點,去年銀色大門也開始串聯商業送餐平台,像是台灣大車隊iLink、LALA MOVE等,讓更多商業外送業者整合進老人送餐計畫之中。

透過老人送餐及周邊資訊整合服務,即時回傳記錄並統整資訊,讓送餐工作更有效率,也能確保長輩有好好吃飯,這樣的創新模式讓銀色大門送餐管理系統使用人數持續成長,然而光靠團隊少數的人力應接不暇外,短時間也很難將效益最大化。孫士姍想到,不如結合ESG,串連企業的力量,讓送餐的量能更迅速擴散出去。

孫士姍強調:「我從來不認為從事社會創新或地方創生就不能賺錢,或是只能待在地方上做生意。」

結合ESG,讓台灣處處有銀色大門

「企業做ESG不只是淨灘,或是去農田採收稻米,面對超高齡社會,其實老人關懷也是很重要的一塊。」孫士姍表示,近年除了有中強光電認養苗栗偏鄉的老人送餐計畫,德國藥廠台灣百靈佳殷格翰,也因為想要接觸最終端的病人並提供相關衛教服務,因此與銀色大門合作。此外,銀色大門也自行規劃青銀小旅行、一日送餐體驗等小型的ESG專案,觸及更多的企業能量,讓影響力擴散出去,也能串連更多社區據點、店家與社福機構。

從嘉義發跡,到現在全台都有銀色大門的送餐服務,已經成為地方創生的成功案例。然而回顧創業過程,也不乏有幾次需要資金的挹注,才能順利營運下去。孫士姍因此特別感謝玉山銀行提供的地方創生優惠貸款服務,讓銀色大門在從工作室轉型爲公司的階段也能穩定經營。

孫士姍強調:「我從來不認為從事社會創新或地方創生就不能賺錢,或是只能待在地方上做生意。」她認為,應該是一邊想著解決社會問題,一邊思考如何創造獲利,同時將影響力深入台灣每一個角落。

「我們的力量很小,但將資源串連起來力量就會很大,所以我有個願景,希望每個社福機構都可以成為銀色大門、然後能自給自足,如此一來就能解決台灣高齡長照的困境。」雖然距離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銀色大門已經證明實踐社會創新,也能兼具商業模式與社會共好,為未來社會找到更好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