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鈞,小鎮文創創辦人,堅持不輟的跨域、跨國共生,透過區塊鏈技術整合地方創生經驗,致力於打造台灣成為「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他極力呼籲企業參與地方創生,擴大合作。
大二那年,何培鈞騎著機車跑山,在南投竹山的綠林間發現一座廢墟。當下,他被這座莊嚴寧靜的百年客家古厝感動,找到人生最想做的事情,原來有一份文化保存的初心一直在心底。於是他在大學畢業後毅然創業,跑十多間銀行,貸款1,500萬台幣,將老宅翻修成「天空的院子」民宿。
對何培鈞來說,從「天空的院子」保存文化遺跡,至2011年創辦「小鎮文創」,讓南投竹山的美被更多人重視,成為他一生追尋的目標。2019年,政府正式推動地方創生政策,讓大家更認識他的夢想,原來也叫做「地方創生」。
跨國共生,反思台灣創生
何培鈞長期觀察竹山鎮,看到鄉鎮步調緩慢、人口不斷外移,名為竹山,卻沒有當地驕傲的竹產業。面對這些沒落景象,讓他開始反思自己能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而小鎮文創便是他的第一步行動,透過串連在地設計、生產、銷售等供應鏈,帶動老店轉型,將遊民聚集的台西客運站搖身一變為「竹青庭人文空間」。賦予文化新生命的竹山小鎮,不僅吸引觀光客,讓停駛的台西客運恢復行駛,更吸引青年返鄉共創,加入地方創生的奇妙旅程。
近兩年,何培鈞積極到國外參訪,分享竹山經驗外,也投入當地創生,探索更多解方。「其他國家的地方創生,與台灣小而美的型態差異頗大。」何培鈞發現,日本夥伴有著嚴謹、追根究底的做事態度;中國因地大物博,展現大國思維的思考方式;馬來西亞作為文化熔爐,則需考量多元文化的需求。
文化背景與做事態度的不同,共事過程偶爾會面臨不同立場衝突,對何培鈞而言是充滿有趣的挑戰,也讓他看到台灣特色。例如,日本夥伴認為台灣民間較為活力與熱情;中國雖在硬體上強勁,但在軟體與素養底蘊上,或許仍是台灣略勝一籌。這些跨國共生經驗讓何培鈞看見更多國際創生潛力,也反思台灣地方的活化解法。
縱深持續扎根,橫向拓展亞洲布局
儘管各國背景各異,面對城鄉落差的困境卻一致。經歷跨國共生後,何培鈞認為,「台灣不能僅依賴假日的觀光業,而應該讓地方創生具備實力,面向更廣大的亞洲與國際市場。」他期待創生工作者拓展視野,打破侷限思維。為此,他先從教育切入,與大學合作,將大學生送往日本、馬來西亞、中國借鏡取經,培育人才。
另一方面,何培鈞發現台灣享有亞太中心的地理優勢與科技實力,非常適合作為亞洲地方創生的基地。「是時候讓亞洲人才組隊,一起解決地方創生的挑戰!」因此,他建立「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藉由平台融匯台灣、中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地方創生經驗與資訊,以區塊鏈技術有效保存創生數據。
面向企業思維,開啟城鄉合作最佳解方
乘著數位之力開創亞洲創生格局,近年來因應企業愈來愈重視永續指標,地方創生更有機會與大型企業合作,將創生思維從以往「To C」轉變為「To B」,吸引企業投入地方創生,注入企業動能,加速地方創生活絡。
「地方創生是城市與鄉村攜手的治理經驗,就像小鎮文創立足於南投竹山,由此通往城市,再通往亞洲。」何培鈞以小鎮文創的故事鼓勵台灣創生者放大視野,並勇於嘗試跨域、跨國方式,迸發出新型態服務與影響力。最終,一起攜手打造人人都能看見家鄉魅力與價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