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儒,創辦「元初豆坊」,致力於以地方創生模式打造乳品等級豆漿,並以品牌為平台,透過行銷與通路實績贏得農民信任,協助地方農業走向市場,逐步實踐在地生產願景。
因乳糖不耐症而展開創業之路的蔡明儒,為找到媲美鮮乳的替代飲品,在2018年創辦「元初豆坊」,鎖定植物奶中最受歡迎的「豆漿」作為創業命題。出發點很簡單,就是打造「乳品等級豆乳」,以好喝為目標,讓豆漿成為可替代牛奶的選項。
當豆漿品牌注入地創思維
從單純的豆漿品牌,轉為投入地方創生、促進產業共生的綠色品牌,這一轉變源自蔡明儒參加某次產業講座後的深刻反思。雖然台灣市場上以國產鮮乳為主,但85%的奶牛飼料來自國外。「我意識到原料必須溯源,也思考採用在地原料的可能性。」蔡明儒表示,起初元初豆坊多選用北美黃豆,因其風味與口感最佳;為嘗試使用台灣原料,他先從黑豆漿下手。
「市面上大多黑豆漿使用中國黑豆,但台灣黑豆品質其實更好!」蔡明儒聯繫青銀共農的社會企業「幸福良食」購買黑豆原料,決心踏上「全在地生產」之旅,卻發現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產業共生難題多,先上通路獲取農民信任
少了外國進口的運輸費用,台灣黑豆成本仍是中國黑豆的兩倍。蔡明儒實地考察與農友接觸後發現,在地農產品較貴的成因錯綜複雜,包括環境條件(氣候不穩定、土地面積小)、本土農業產業結構(盤商掌握議價權)、政策走向等,都會影響產量與品質。
某次到彰化的合作社,蔡明儒看到豆農辛苦種植的作物大部分賣給農會,製成豆漿後竟然只有每400毫升12元。「看到這個價格,我的心情五味雜陳。」這份對農民的心疼,激發他思考如何運用品牌與行銷幫助在地農民。
不過,與農民溝通卻是另一項考驗的開始。「我們的豆漿可賣到與鮮乳同價位,平均一瓶90元,農民都不相信會有人買。」蔡明儒無奈地笑道。即便元初豆坊給予農民較高的收購價格,仍花了一段時間才打破農民心防,關鍵在於獲得進入大型通路的成功實績。
蔡明儒梳理方法脈絡,發現要先了解通路需求及其偏好產品,為產品謀去處;接著與本土農民溝通,共同研發產品,以尋找優質原料。「元初豆坊的定位是『在地農產』與『通路商』之間的橋樑。」他補充,「過程中,不僅帶動負責行銷的產品品牌(元初豆坊),也更進一步促進負責生產的產地品牌(幸福良食)成長。」
玉山金助元初豆坊挺過破產危機,站穩產業要角
「很多人質疑我們不是地方創生。」蔡明儒坦言,元初豆坊曾面臨挑戰與質疑。確實,元初豆坊創生型態與一般地方創生團隊不同,主要是以品牌角度,扶植地方農業夥伴登上通路舞台,發揮真正價值。「我們的角色在於透過社會企業與在地青農合作,建立農民信任,以產品帶動產業聚落的形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希望政府資源能關注我們的整體需求,畢竟,產品從生產、加工到包裝與通路,每一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若資源挹注只聚焦於生產端,恐怕會缺乏完整產業鏈視野。」
儘管缺少政府資源,蔡明儒仍持續不輟地靠賣豆漿,試圖為台灣豆農做些貢獻,這也讓他兩度面臨破產危機。「對地方創生團隊來說,最需要的就是週轉期支持。」蔡明儒表示,幸好有玉山銀行推動地方創生貸款專案,根據企業經營理念、創生歷程、營運狀況及資金用途進行評估,提供客製化融資方案,讓元初豆坊順利渡過資金困難。
「產業共生很辛苦。」蔡明儒直言,特別是農業第一級產業發展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要改變產業結構、轉變舊有思維與習慣,需耐心循序漸進,不斷叩門、走進農地,找到有共同理念的合作夥伴。儘管「水很深」,蔡明儒至今仍不忘初衷,希冀以元初豆坊作為平台,幫忙在地農產對接消費者,讓本土農產品發揮應有光彩,展現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