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豪,2004年創辦茶籽堂,致力於發展台灣苦茶油文化。在2023年,「莊園」計劃啟航,引進企業,將老屋轉變為共享空間,打造獨特的莊園經濟。
歐洲中世紀盛行的「莊園」經濟模式,曾在王權無法顧及的鄉村中孕育而生:農民投靠領主,彼此建立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最終形成自給自足的農村共同體。如今,茶籽堂希望將古老的「莊園」思維重新賦予生命,讓每位社區成員都能參與其中,攜手多家企業,共同實現創新與共存共榮的目標。他們大膽選擇宜蘭蘇澳最南端的偏鄉-朝陽社區,這樣的決定背後蘊含著怎樣的勇氣?
誠意契作,打動在地人心
剛開始,農民半信半疑,懷疑茶籽堂是否真的會持續下去。
「苦茶樹種下去到收成要5年時間,這5年你會不會就跑了?」當時的目的是讓社區農民藉由契作恢復農力,提升經濟收入,並希望長年外移的年輕人能回到只剩200人的社區。為取信農民,茶籽堂成立農耕團隊,免費提供樹苗與種植顧問,承諾高於行情50%的契作價格。甚至在2018年成立朝陽辦公室,派人固定駐點,深入社區擔任社區發展幹部。
入籍當在地人,融入地方
為了當一個在地的朝陽人,趙文豪更把戶籍遷移到這。他透露,跟地方合作成功的關鍵,「把自己想要的跟地方需要的結合在一起來做」,建立信任感很重要。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初次了解茶籽堂時,認為這只是生活產業,並非她心中的地方創生。相隔三年後,親自踏上朝陽社區後才發現,茶籽堂與地方的關係非常深厚,里長李順義壓根將趙文豪視為自家小孩,如同一家人。陳美伶直言,「趙文豪不僅關注自己的茶樹園能否種出好的苦茶樹,他還關心並願意幫助南澳,促進地方發展,甚至了解當地一些結構性問題。」
正因為看到少子化、人口老化及青年人口外移等結構性問題,3,000棵苦茶樹的契作只是個開端,因應社區凋零而推動「朝陽社區復興計畫」,才開始讓外界注意到宜蘭這個偏鄉。為落實「讓世界看見台灣土地的美好」理念,趙文豪堅持不用進口的苦茶籽,而只使用台灣的苦茶籽,透過實際行動改變復興地方。他認為,台灣有棒的東西,只是缺乏方法與整合,應該運用企業力量與政府力量相結合。
聽來夢想很大,不過他們正一一落實
疫情後遠距工作及遊牧世代的出現,再加上朝陽社區許多空間無人使用,讓茶籽堂開始思考人們的行為模式以及對場域的觀念,因此著手將老屋改建為共享空間,鼓勵更多年輕工作者來到朝陽體驗生活,進而活化在地。
目前,朝陽的契作面積、契作農民數量及農業服務等全面提升,目的是為下一步的「朝陽莊園」做準備。茶籽堂也與社區民宿、餐廳及農家等共同合作,利用現有資源各司其職,充分發揮角色,讓社區蛻變為莊園,進而發展獨特的莊園經濟,不只共存更要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