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4年的「瓦拉米計畫」,到2018年首創的「地方創生多元融資專案」,玉山銀行持續攜手各方夥伴,將永續理念深植各地,並以金融專業協助地方企業圓夢,展現金融業者在地方創生中的獨特價值與影響力。
2024年4月3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讓花蓮賴以維生的觀光產業陷入谷底,1,000多家公司行號陸續宣告倒閉;但近一年後,花蓮展現強韌生命力,旅遊人數已逐步回升至震前的一半。
「現在想來仍然心有餘悸……」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任聿新透露,地震前兩天,他從花蓮縣文化局手中接下營運權,耗時三年整修、占地4,600坪的日式園區「花蓮將軍府1936」才宣布開幕,結果就遇到地震,導致整個花蓮觀光一片死寂。
震後逐步復甦 花蓮展現強韌生命力
不過現在要是走進日治時期、1936年興建的花蓮港廳軍官宿舍群,會看到人潮在家咖哩、定置漁場三代目、集結花蓮13鄉鎮伴手禮的「山海百貨」,以及使用花蓮食材的Fine Dining餐廳「fūjō restaurant」等多元品牌間遊走,「過程當然痛苦,但慶幸在許多人幫助下,我們熬過來了!」任聿新指出,如今花蓮旅遊的氛圍跟舒適度,正處在平衡點。客人到訪不用排隊,雖然有店家倒閉,但新開的餐廳、旅宿,品質都相當符合現今觀光客的需求。
其實,在台北出生、成長的任聿新,2006年起陸續在花蓮創立家咖哩、定置漁場三代目等知名餐廳,並投入地方創生,現在他是把將軍府1936當作地方創生的實驗基地,持續邀請旅客造訪「花蓮人的客廳」,讓遊客能在園區看到洄瀾美地的寬廣,再從中找到自己對當地的興趣、深入認識在地。
除了任聿新,持續耕耘花蓮、投入地方創生的,還有玉山銀行。今年,玉山銀行於2014年展開的「瓦拉米計畫」已邁向第11年。當時,玉山攜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慈心基金會、銀川永續農場等夥伴與專家,在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入口處、布農族南安部落所在地,開啟瓦拉米計畫,「瓦拉米在布農語是『一起去做某件事』的意思,我們一起在玉山拉庫拉庫溪的第一道泉水灌溉下,種植一畝有機田。」玉山銀行消費金融處蔡宗樺處長道出計畫緣由。
但種瓦拉米並不如想像中容易,農田在化學肥料、農藥的長年灌溉下,若想轉為有機田,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金錢。但為了推廣有機轉型,玉山當時便發揮金融的影響力,以保價收購機制,鼓勵農友加入有機行列,並提供相對應的融資專案,讓農友獲得銀行資金支持。

瓦拉米計畫 成功降低環境污染、增加部落盈餘
經過11年,瓦拉米計畫交出不錯的成績單。有機種植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保持生物的多樣性;有機稻米產量的提升,則讓銷售盈餘做為南安部落的公基金,以挹注部落各項活動的費用;另外,耕種時所進行的農事祭儀得以保存,也延續傳統文化。
玉山長期與花蓮保有深厚關係,自然沒有在0403大地震中缺席。玉山先是投入2,000萬元的員工捐款,後來亦攜手花蓮縣建築師公會,舉辦危老都更說明會,協助災損房屋的拆除與重建,「從1992年開始,『永續發展』一直都是玉山的企業願景,也存在玉山人的DNA裡。」蔡宗樺說明玉山如此重視永續、地方創生的原因。
從過去的CSR,到現今的ESG,玉山持續思考,如何將永續元素置入金融領域,進而讓玉山、讓台灣更好,「所以玉山希望自己是ESG的號召者,將金融業的資源引導到永續發展、環境友善等構面上,成為支持地方資源的一環。」
為了扶植那些有意解決社會議題的地方創生與在地企業,2018年,玉山率先規劃全台首創的「地方創生多元融資專案」,用意是協助創業初期、體質較弱,且往往不容易取得資金的小微企業與青年;2022年,玉山也與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合作,以資金提供、品牌曝光和培育人才等三大面向,提供團隊需要的金融服務,更提供企業內部員工通路、媒合市集活動等資源。
首個協助地方創生融資銀行 放款包容性高
有趣的是,當初任聿新創業時,便是玉山向他伸出援手,爾後他又介紹逾十間有不同資金需求的企業到玉山,「玉山是台灣第一個跳出來協助地方創生融資的銀行,而且對放款的包容性,真的比其他銀行高。」他強調,在地方創業,想找好的投資人幾乎是天方夜譚,唯一指望就是銀行,創業者必須與銀行建立好的關係,才有機會成長、達成目標。
蔡宗樺進一步補充,企業、品牌要擴大營運規模時,通常會遇到資金問題,「銀行在中間其實可以扮演助力、助攻角色。」2018年至今,地方創生多元融資專案已幫助近2,600間地方創生企業「圓夢」。
成立在地ESG團隊、串聯更多資源 創造安居樂業環境
對於地方創生接下來的發展,任聿新建議,如果可以將地方的故事說得完整,將老屋布置得有特色,將地方農特產、商品包裝成消費者喜歡的樣貌,再來銷售,通常會獲得更多消費者青睞,收益也會提高,讓自己更易存活,「等於形成正向循環,來客多、員工收入提升,地方跟著變好。」
蔡宗樺則指出,玉山長期扶植在地企業後,理解人才、資金和推廣通路的缺乏,是所有企業會遭遇的痛點。原先玉山的永續業務集中總部,但今年,為了更貼近地方創業需求,玉山在全台各地成立ESG經營團隊,期望在高效整合ESG相關業務與資源之外,也能深入了解企業需求,並即時給予回應。
此外,玉山積極響應「Farm to Table」,串連上游到下游的永續食材價值鏈。包括在上游生產端,鼓勵農林漁牧與食品加工業者,以友善環境的方式耕種、加工;在下游消費端,推動餐廳跟消費者對友善環境、食品相關標章的了解,並鼓勵餐飲旅宿業採用有機、具產銷履歷的食材。
蔡宗樺強調,銀行可以將社會資源導向需要幫忙的地方,但單靠金融業力量有限,「我們要秉持瓦拉米 (Malavi)『大家一起來』的精神,與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等更多外部夥伴合作,建立資金與輔導平台,一同給予企業最合適的資源。」
台灣地方創生教母陳美伶曾說,地方創生是「十年磨一劍」。台灣才處在起步階段,尚未出現顯著成果,但有了玉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等更多企業、組織投入,相信未來台灣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在自己覺得適合、舒服的地方安居樂業,實踐地方創生的真諦。